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专栏 >

一次“核”心之旅 ——记口述历史采访活动

一次“核”心之旅

                                                ——记口述历史采访活动

审核管理部  杨芳菲

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用工业和信息化事业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引领广大青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工业和信息化事业改革开放40周年口述历史活动”。公司选派了我与丁瑞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本次采访活动,我们29组的采访对象全部来自核工业方面,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位位讲述者给我们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心的震撼。

第一位讲述者是年龄最轻的原子能院堆工部主任——杨红义。这位70后的讲述者是极健谈的,他用那充满磁性的声音,热情的介绍着他的快堆,他每次都会给采访他的人进行一次科普,让你知道什么是快堆,让你爱上快堆。我们几个外行志愿者,在杨主任深入浅出的介绍中,缓缓地推开了“核”这扇神秘的大门。

杨主任讲述着农村少年求学生活的不易,与中国快堆一同成长的点点滴滴,作为正在工作高峰期的他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着希望,且有严谨的计划,五年的快堆会……十年的快堆会……

快堆事业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柱,是人民幸福伟业的重要保障——这是采访时他送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留给自己的责任。

               

第二位讲述者年纪最长,是已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会理事长张焕乔院士。张院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在艰难中求学。老先生的记忆力超强,一位位老师的名字他都深深记在心中,几十年过去了,提起老师,老先生眼中依旧充满敬佩之情。他自幼年起爱读科学文章,对数学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支持他一路从农村私塾考到了武汉大学学习金属物理,如果他顺利毕业,那我们现在会有一位材料学的专家、院士,但命运就是多变,一纸调令,张院士在北大开始了他的核物理研究生涯,几十年,起起伏伏,勤勤恳恳,如今依然在一线,带领着学生们为核物理的研究奋战着。

              

第三位讲述者是同样8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潘自强院士。潘院士自幼就读教会学校,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机缘巧合下“服从分配”学习了技术物理。但那时的老先生们都如此单纯,真诚。从服从分配到深入研究,再到关键问题时大胆建议,这条辐射防护、环境保护研究之路,一走就是一生……潘院士的口音很重,为了怕我们记录有误,常常会把关键字写给我们,对待采访都是如此严谨,更何况从事科研?

                

第四位讲述者是中国核学会理事长,原中国核工业集团董事长王寿君。与前几位讲述者不同,前几位都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而寿君理事长多年来都在为中国核电发展运筹帷幄。

               

采访时,寿君理事长看见摄影师的拍照角度,赶忙把布鞋换成了皮鞋,对待采访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不会因为面对的是非专业记者而有丝毫懈怠。他从核工业的诞生讲起,到现代核能和平利用,再到核电走出国门,既讲述了技术的发展过程,更多的是国家战略发展的过程。他轻描淡写间就谈完了我们好奇许久的中核集团与中核建集团合并中的跌宕起伏,但谈起未来要建立核工业产业链却充满着激情。

寿君理事长的讲述让我们把前几位采访者的内容一下子都串联了起来。有了张院士们的基础核物理研究,有了潘院士们核防护的保驾护航,有了寿君理事们带领的核建人的专业能力,才能有杨主任们 “实验快堆”的顺利建成。

我们聆听了讲述者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既有跌宕起伏,也有平凡细腻。几位讲述者,或素不相识,或从未谋面,但他们都践行着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就是中国的“核”心。